1
最近的床头书是《约伯记》。直接原因是上次读完了犹太拉比库希纳(Harold Kushner)的畅销书,《当好人遭殃》(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1978),里面里面有一章讲约伯;然后又看到这位作者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专门解读《约伯记》,题目就叫做The Book of Job: When Bad Things Happened to a Good Person (2012)_,_为了对称,这本书也专门辟出了最后一章讲他上一本书的神学观点(30多年后的修订版)。《约伯记》向来号称难读(可能是《旧约》里面最费解的一部),就想索性接着库希纳的解读,来认认真真地读一回。
最近比较喜欢看类似犹太教视角讲《旧约》的书——更正确地讲,应该叫《希伯来圣经》,在我的有限阅读视野里,跟基督教视角相比,它们的武断意味似乎少一些。比如,在我阅读过的Harold Kushner、Alan Dershowitz的书里,他们提到在犹太释经传统里,质疑上帝的正义或者声称上帝不是全能的等是很正常的事情。质疑上帝的正义或者声称上帝不是全能的,然后还要在此基础上维护宗教传统,对我这样的non-believer来说,这种处理在智力上似乎更胜一筹。
2
我对《圣经》的兴趣,来自以前读冯象、高峰枫等前辈学人从文学/叙事角度入手的解读文章。几个月前读丁尼生的的名作《轻骑兵の进击》,里面有一个词“valley of Death”,咋一看,不就是“死亡之谷”嘛,但翻看注释,原来大有来头,它出自《旧约·诗篇》里面的“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在中文里,如果看到“杜鹃”“南浦”之类的意象或者典故,细心的读者都会停下来体会它不言而明的意味——翻《圣经》,就想在另一种语文里也培养这种敏感。
比如这次读《约伯记》,一个收获就是知道著名的大海怪利维坦原来出自这里。
3
我手头的《圣经》是这本_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with Apocrypha: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_:
这种充满脚注的版本的好处在于,你知道哪些地方是希伯来文本身就不清楚的,哪些地方英文版本有不同的译法(甚至相反的译法),哪些地方原文似乎有讹误,哪些地方串文了,哪些地方似乎缺页了,哪些地方似乎在流传中被换词涂改了等等,——了解这些信息,大致能想象作为一部经典,《圣经》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发生过多少有趣的故事。
还有,用大红色封面的《圣经》如上本,作为非信徒,心里压力也会小些。
4
《约伯记》是一个三明治的结构,首尾是简短的散文体,大致可以称为(很多人熟悉的)“约伯的故事”,中间是全书的主体,诗体,可以称作“约伯的诗歌”(有学者认为它跟“约伯的故事”完全不搭旮)。“约伯的诗歌”被认为是《旧约》里最难理解的篇章,一是因为诗歌语言本身,二是因为誊抄流传造成的串行缺页等结构问题,三是因为一些话在希伯来原文里本身无解:我先裸读了一遍英文,没有感觉;裸读中文,一样糊涂;然后读牛津一个研读本的脚注,对结构和意思有些初步的把握;再拿冯象的注释本对着读,有些意思;最后库希纳的解读对着看,稍稍能有一个自足的感觉,——但这只能是一个起点,对《约伯记》来说,似乎就没有一个能被大伙都能一般接受的解读。
5
美国诗人Stephen Mitchell自己也有一个《约伯记》的英译,看着挺好。
库希纳提到他喜欢Marvin Pope的《约伯记》注释和译本,它是著名的Yale Anchor Bible系列的一本。
库希纳主要依据的原文是犹太教圣经的英译本,The Jewish Study Bible: Featuring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TANAKH Translation (有新版)。拿犹太教“钦定”的英译本对着通行的基督教世界的英译本读,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Job 6:10和19:25)。
6
等再读一遍《约伯记》,再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