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康德,又见康德

kant

之前跟康德有两次小小的接触。大二时在图书馆新书阅览架上看到一本《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借出来翻了翻,难堪的是,里面大概没有一句话有把握,只是记稳了杨祖陶和邓晓芒师徒的名字——不过作为坚定的锡兵型选手,我应该还是面无表情地把整本书一页页“扫描”了一遍,以示到此一游。然后是大三还是大四,随手翻了下Li的一份课程讲义,其中近百页是关于康德的——那时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及“先天综合知识”。在接下来如花的年月里,本着过自己的日子要紧的态度,我就再也没有鼓起勇气读康德。

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端起《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因为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深刻能够读懂,而是因为,现在的硬件条件,好到我有可能可以理解。比如,我手头这本,_Critique of Pure Reason_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 trans.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Pu

 

大概是现在市场上最好的英文译本,两位译者也属于世界上最好的康德学者。

然后在这十年间,邓晓芒持续发力,写了一本《纯粹理性批判》的句读本,《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下),号称用十句话解释原著里的一句话(依的是上面提到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不是全本,是作者辑选的所谓‘精粹’,20万字左右):

Kant_Deng

在打算逐字细读之前,我还通读了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的《纯粹理性批判》部分,这样对本书就有个整体的印象,还有一本传记,库恩的《康德传》,以求对作者在性情上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比如,一般流传的康德“没有生活”就是个极大的误解,康德有段时间在社交场合很活跃,算是他“ 裘马轻狂”的时候。他的穿衣搭配原则是:衣着的颜色应以花朵为鉴,因为”大自然不会创造出任何碍眼的事物;她所选择的颜色永远彼此搭衬“,因此,褐色的外套必须配以黄色的背心!

另外,康德对婚姻也有妙语:

“事实上只有三种人适合结婚:傻瓜、恶棍和牧师。牧师习惯受缚于义务,恶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贞,傻瓜则相信他的太太说忠实的。 ”

2

我又收罗了好几种二手资料,包括导读和康德术语词典,但还是主要用邓晓芒的句读本对着读康德英文版。现在读书,目的大概不是为了用来指导人生,不是为了来解决疑惑,也不是为了“批判”,纯粹是好奇,看他到底说了些什么,类似跟着去参观一个房子一样,就是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因为是抱着试图理解与同情的目的读康德,所以想起一个叫principle of charity的读书原则,大概就是如果一个观点A,你觉得很模糊/不解/有误(现在读康德的书,感觉随手都是这样的例子。。),而且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那么就先试图采用一种解释,以使A看上去更加坚实: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inciple_of_charity

看过一个库恩写科学范式之前的读书历程,说他读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怎么看怎么觉得他很笨,后来他转变下思路,试图理解丫为什么那么讲,然后思路就打开了。。。——这是个很好的故事,对我来说,因为之前杂七杂八接触过些文史哲,对一些作古的作家,有时不免不够谦虚。我得承认,那是陋习。

3

刚听到一个对贝克莱主教“存在即感知”做形象化解释的视频,不妨一记,作为principle of charity的一个注解:

比如,你玩电子游戏,第一人称视角游戏,在游戏里,你进入一个房间,看见房间里有一张桌子。然后,你退出房间,请问:那个桌子还在不在?

在电子游戏里,那个桌子其实不存在,它由一堆代码触发,比如,那堆代码说,当有人进入房间,就显示桌子。

4

以前念经济和计算机,慢慢养成一种习惯/偏见/固定模式,就是相关的书,但凡有英文的,就不看中文的,或者至少也得是中文翻译的;还有如果只有中文的,那么很大可能就是不值得读的 。现我在拿着邓晓芒的书一句句看康德,心态一转,就是作为业余选手,我再努力,再多看康德的英文注释,可能在某些细节能有所斩获,但在表达上,总体上不可能超过邓晓芒等人对他的中文叙述,只要我还在试图用中文表达我对他的理解。

这样我又心安理得地在我的哲学史书架添上社科院哲学所学者群著的多卷本《西方哲学史》和《希腊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