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杂说

把些杂碎的想法贴微信了,做个备份,有机会可以补充扩展修正。

超高密度,慎入!

1

技术性的学科,比如经济学,现在你几乎不需要去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等等,除非做学说史的研究。之前出现过一个给物理系学生的书单,提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我感觉现在学物理的,除非特别兴趣,也不需要去读牛顿(我是物理学很远的门外汉,求反驳。。)。

但哲学这样的领域,你怎么都绕不开康德,还有更早的柏拉图等等——我的理解是,这种紧密的传承关系,造成了哲学等人文社会领域的门槛:你能看懂每一个字,但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或者你自以为看懂了,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一千个人对《哈姆雷特》有一千个理解”,但从某种意义上,可能只有其中100个人的理解是合乎文学的某种传统的——我的意思是说即使作为读者,也是有门槛的,也是需要特别训练的。这个意思我还没能表达清楚,贴一段林语堂《苏东坡传》,大伙来意会下:

“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2

看到叶芝的一句诗,大概非常符合现在的《查理周刊》事件:

The best lack all conviction, while the worst  
Are full of passionate intensity.

3

我对中国的古典哲学(诸子百家那批)抱有相当的敬意,以前读过些,很受用,所以现在也会极力“保护”那段感觉。但坦率地讲,刨去文采,诸子百家在哲学/思想方面,可能就止于前苏格拉底的水平(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芝諾、德谟克利特等),或许还可以再加上些苏格拉底,但无论如何都超不出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

(所以)问题不是阴阳之类的东西好不好,在那个初始时代,当然是高级的,只是如果现在我们还停留在那个水平,或者还把它们拎出来对抗现代的东西,就太露怯了,跟现在还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来对抗现代物理学一样。

4

前些日子读了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Hadji Murat (《哈吉穆拉特》)。耶鲁四人帮之一的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盛赞它是最好的短篇,但说实话,这种19世纪古典小说真是很难读下去,我的胃口已经被《火与冰之歌》这样刺激的21世纪火锅给“惯坏”了。

5

这里再无耻地推荐下Alan Dershowitz的书。刚提到God/Creator/天可以作为权利的来源并在现实中取得巨大影响力,但我们也可以有世俗的来源解释,比如Alan D就认为,Rights, do not come from God, nature, logic, or law alone. They arise out of particular experiences with injustice。

6

刚买了艾伦·德肖维茨(Alan Dershowitz)的_Rights from Wrongs_,然后就开始——看他的另一本_The Vanishing American Jew_。他提到犹太人之所以为犹太人,就在于持续地被迫害,这样他们就能顽强地保持其群体个性,现在到了和平年代,尤其在美国,犹太人作为个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种族/群体却有可能消亡,原因包括同化、种族间通婚、低生育率等。  

7

放假了,准备做些小项目。没想到翻箱倒柜搜出所有的小六角扳手,居然还就差我需要的那个型号。这感觉,就像一个光滑的函数,突然蹦出一个奇点。

在翻_The Giver_。这类乌托邦/反乌托邦的设定在青少年小说里很常见,再比如最近热卖热播的《饥饿游戏》。

8

提到刀。大概是少年时代一些兴趣被激发起来。那时我用的是一把铅笔刀,一把柴刀,偶尔也偷偷地把家里的菜刀也拿出来,在林子里寻找合适的竹子和树枝。即使到了中学,无聊时我会用几天早读的时间,把一根筷子,或从书桌掀出来的一段木块,用铅笔刀削成弓箭和小匕首。作为一个非创作型型选手,那大概是我为数不多的创造型活动了。

谈恋爱时写东西也算一个。

9

提到改革,鉴于时事,一个准绳应该是这些变化要减少而不是增强当局对个人的控制 (躺着中枪的朋友请默默地删掉你那条道听途说的帖子)。

10

据说现在户籍政策有松动的样子,有朋友问我happy不。当然不happy,仅仅改变户口簿里面的措辞而不进行配套的土地改革,是赤果果的第二次耍流氓。

11

一个朋友(好吧,说的就是你小沈)转些王财贵推广读经的帖子。首先,我不喜欢“经”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古典”或是更好的词。我个人啃过些古典文本,但那只是个人“文艺”修养的一部分,要是按照王财贵主张的密度读‘经’,人不傻才怪。王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挖掘人性,这话漂亮,不好驳斥,但正是这种老套的观点,说明了读经是一条死路。教育还要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尤其在中国,就是鼓励我们人性中(还有文化中)所不存在的科学精神和逻辑修养。看看王财贵对数学、转基因的看法,就知道读经跟我们的应试教育没有本质区别。

我对王财贵有好感,是他看重《论语》《孟子》甚于《三字经》《弟子规》(后两种是糟粕)。但他对数学的认识,还处在算术的阶段(而且这个算术也不是弗雷格意义上的算术),他对转基因的看法,恰好能说明,即使是像王这样熟读经典的成年人,其科学素养也跟微信转发党一般。

又看过王财贵跟净空法师(净空老法师!!!)的一段对话,看到即使是像净空这样受人尊重的和尚,只会批评,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尊重大人没问题,跟着走就锈逗了。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3378&show=0

说到科学素养,这跟文理科没有关系。揪一个理科生,问他对《周易》的看法,就知道其大概了。

说一个令人心痛的例子。北大一个研究希伯来文《圣经》的学者,科研强,课也讲得好,还能写代码,后来他陷在《货币战争》里面了。好久没联系,不知道爬出来没有。换在理科领域,就是清华某工科博士或台湾某物理学博士,为轮子或其他佛/道教神秘力量背书。

12

我个人读古典文本的经验,它的好处更多是“修辞”方面的,比如在其他诗文中看到一个典故,自己就可以悠悠心会(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那个彩蛋!)。王财贵说读书志在圣贤,有些托大了。

13

还是关于微信转发。如果有一个帖子,看着也挺温馨幽默,判断着也没害处,不影响IQ也不影响OQ、EQ,但是如果你注意到它的出处是比如某某鑫商贸公司(鬼也不知道它转自哪),那还是算了吧。

给讲个伊索寓言,不太准,大概是一头驴看到伊索写了很多劝世的寓言,就跟伊索说:“伊索啊,干嘛不把我写进你的寓言里,让我对道德问题发表一番见解。”伊索回答:“如果这样做,我不就成了一头驴子了吗?”

14

转发是个非常严肃的事儿。如果你不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你所转发的东西,那么在读者看来,一个合理的印象就是,你或者赞同,或者表示同情,或者体现出某种倾向于你所转发的东西。如果你转发的东西是你所不了解的(比如微信里面大多数医学方面的帖子),那么你就处在一个为错误背书的风险之中。——危言耸听吧?转发有风险,re/po请谨慎。

15

A欺负B和C,B抗命,C看着就不爽了。把B换成香港,就知道这事无解。在一国两制、城乡二元、民族政策这类分裂型政策下,广大人民不可能有(基本)一致的诉求。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keep safe.

香港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我不能说,”继续啊,加油“,因为我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一些国内的朋友在看热闹,这是不对的,但我不能指责说你也要跟着怎么样怎么样,因为即使是现在,香港也还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吊诡之处在于,首先我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其次,即使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通常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并承受不寻常的代价。

香港之视北京,犹如北京视我大江西。

16

十年前,听人大逻辑学杨武金老师讲个人故事,说他当年从哲学系毕业,做穷当当的老师,从来没敢想过能在北京买套房子,现在他终于在海淀世纪城买了200万的房子(现在涨几倍了?),感慨知识还是有用的。杨属于不专心学术专搞MBA逻辑培训那种,我衷心祝愿他们多赚钱,改善国人逻辑素质有他们一份功劳。

17

刚提到我非常赞同冉云飞关于现代人读古诗文的理念。讲个好玩的,有一次冉演讲中提到信息不对称, 说“要是信息对称了,买卖就做不成了。“不知道冉从哪里知道的”信息不对称“这个经济学/博弈论词汇,作为科普了解一下就挺好,但他这么信口开河演绎开来就不对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千万保持慎重。又,这个故事还说明经济学帝国在国内扩张很成功,都影响到六零后开明知识分子了,赞。

18

冒个泡,科普一下如何识别骗子(注意:转的这个帖子里的主角陈昭妃博士,Dr. Jau-Fei Chen ,就是一个骗子。微信转发,不可不慎啊)。大多数人,包括我,没法从医学角度判断陈博士是否行骗,但一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比如陈自称是“营养免疫学”的创始人,这帽子就太大了,不可不存疑,用她的英文名google一下,就能发现她没有任何学术成就,然后你还能找到一封美国药监局FDA给她的警告信。然后她自称荣获“美国十大杰出青年奖”,呵呵,但凡出现这类荣誉的,骗子无疑:以为是在国内,做十大杰青呢。

19

提到科学素养/逻辑思维,是在生活中让贵您不被蒙的。之前的那个例子,比如当华裔科学家陈昭妃博士自称是“营养免疫学”创始人时,你不需要了解这个学科,你只要知道,一个科学学科是非常严肃的,你就要“不免”求证一下陈博士有没有这么一回事。提到学科的严肃性,还有个例子,当你听到某人动则创立某体系,动则颠覆某理论,心下就要有谱,那哥们八九是骗子。

20

在中国这个语境下,香港注定高冷。所以如果有香港人埋怨大陆民众咋没反应,那他们就太不了解自己的优越条件了。一句话,香港在(1)游行争取(2)民主权利,大陆连第一个坎都在想望。

《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一句“父亲的忠告”,说,“每当你想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请记住,这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所拥有的那些优势。”

21

这些日子新闻里都是香港的事。香港的信息,只要还是流向欧美——香港也似乎明白,他们的诉求在内地几乎得不到同情的响应,这其间简直是异次元空间的差距。国内有了解的朋友,如果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情,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哪怕一天生活在自由的空气里。

22

香港不是大陆的殖民地。反对香港活动有一条气势汹汹的,说“殖民地时代,你们要求普选港督吗?” 离心离德,于斯为盛。

23

上海要赶超香港,两种可能,一是香港被上海化(这是非常惨烈的事,如果),二是上海被香港化(这是好事,只是有生之年,概率为0)。

24

关于香港,人均GDP4万多美元,政府相对清廉高效,法制完善,三权分立,人民在自由的空气下生活了好几十年,然后有人居然能看出上海能够赶超香港,不知道他们选用的是什么指标。

25

上海赶超香港,一个扩大版本就是中国要赶超美国。中国要赶超美国,至少需要培育20个跟香港一样富裕、自由的省市。现在我们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举国却恨不得掐死她。

26

天佑中华。这个烂俗的词最近还是给我一些触动,这是一个朋友贴出来的,而背景是他的小孩即将出生。我非常能理解,作为利益相关者,如果什么都不能改变,只有祝福它更好。

27

在读狄更斯A Christmas Carol

一个功用性好处是理解了我老板以前的一篇会议论文,提到 Ghost of Clinical Standard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原来这叫做典故哪。

28

哲学问题没法吱声啊。它当然是一门专业,但这个专业我感觉是非常封闭以至于非科班出身的人更本不知道它在做些什么。至于××哲学。。。

29

哈哈昨晚上我是拿生命在黑高连奎的书啊。。。我提到九巨头,——如果回翻历史记录,是说”他们人手一本“是假的,但这书这么宣传,就很没品,所以奉劝大伙不要读。另外我一直说这书错,的确是没论证,但提到这书动则突破动则颠覆,单凭这姿态就足以灭掉这书。你现在也下水看了下他的微博,所以真不能往细节里讨论啦。。

30

少时自觉缺乏幽默细胞,所以刻意多读笑话书,期望在不同场合可以调用。刚好有一个,可以回赠您的 :去超市买东西,老板娘问我:读过西游记吗?我说读过怎么啦。老板娘二话不说就往我后脑勺狠击三下!

31

有朋友跟我提到穆勒的《论自由》,突然想到FG之前提到的一个多数人暴政的思想实验,“你愿意杀死5%最富的人分他们的财产吗。”

这个在“好的”民主社会里,不会成为投票里面的一个选项,因为类似权利法案的存在,自由、生命这种基本的东西是不可以用简单多数的原则来褫夺的。

32

我在北京的十年,大致跟胡温的十年重合(2002年-2012)。经济学家张维迎评价这十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是最好的十年;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是最坏的十年;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是失去的十年.

十年。我想起Frederick Lewis Allen的书,_Only Yesterday: An Informal History of the 1920s_。要翻成中文,就是《宛如昨日》。

33

幸运的是青春年少的时候就把那些大部头如《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多夫》之类的通读了一遍,到现在,除非拿刀子逼着,已经不太可能抱得动那些书了。

34

@×× 还有其他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一起读个小说吧,Hadji Murat (哈吉穆拉特),推荐理由:

1) 它是托尔斯泰写的
2) 它是布鲁姆推荐的,并提升于西方正典这一高度
3) 比起托翁其他作品,在中文世界,这一部相对于《战争与和平》《安娜》《复活》知名度不高
4) last but not least,这是一个中篇!!

我把阅读材料放在dropbox,大伙自取:

https://www.dropbox.com/sh/qoag3irsgt0fzge/AAAoApkKkhnDe0Kx_LNKS_LNa?dl=0

包括:

1) 小说中文版,草婴译
2) 小说英文版,by Louise and Aylmer Maude (我不了解这个版本)
3) 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by Harold Bloom 里面关于托尔斯泰和这部小说相关的章节(18页)

35

我不必是福山的拥趸,福山的理论也不是不可以辩驳,比如从实证讲自由民主是不是在现实优胜于其他制度(2014年是个很好的素材年,甚至可以拿中国崛起说事),或从学理上讲自由民主的逻辑是不是自洽等等,这都能引向愉快的讨论。但××的抬扛,大致抵于“你说糖炒栗子好吃,他就说那烂了的栗子好吃吗,或者干脆说我喜欢搭积木”,直接让人熄了继续讨论的念头——在手机上敲字很累的(×××辛苦了)。我现在电脑敲的这些字,可以轻松地多说一点。

36

社会学科的理论,多多少少带有一点promotion的味道,而不是Q.E.D。

37

我科普完福山,不准备辩论了。只是可以跟旁观者再说两句。政治学还有其他社会科学,有个东西叫情怀或寄托,不仅仅是在数学上找到一个完备空间什么的。比如马克思论述并相信共产主义是某个意义上的终结,福山不同意,他论述并相信自由民主会是这种意义上的终结。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并且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产生改变的事情,你选择相信什么是好的,你就会致力于达到什么。

38

还有政治学,它是有自己内在的逻辑传承的,就拿今天惊鸿一现的福山来说,敢说政治学简单的,大概只会看他书的标题《历史的终结》而不知道他在什么意义上得出这个结论的。黑格尔也说过类似历史的终结的话,提个问题,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9

我提到只有“一种”价格理论,不是要把话说死然后结束争论。(不含劳动价值论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是构成所谓经济学家“学术共同体”知识的一部分,不是不可以有其他竞争理论,而是质疑它时需要额外的慎重。之前我们提到的高连奎的书,说不值一辩,就是因为他要反对的就是属于“学术共同体”里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