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主流社会续

看上去很荒谬,但作为龙的传人,大伙都能理解: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呆久了,没有等级,我们也要创造一个出来。根据丛林法则,我们已经在北京搞了这么一套分类器,比如农民和城里人;如果只允许这两个类别,那么城里就是“主流社会”(当然这还可以细分)。切换到中国和美国,角色就变成了中国是农村,美国是城里:于是更新版的“主流社会”应运而生。

2

有“主流”,就有“非主流”(多么亲切的词儿)。坐拥“主流”,呵斥“非主流”,乃是国人的一大乐事。

3

中国人愁大苦深惯了。一个现象渐渐被国人察觉,美国佬脸上大多没有被人欺负的神色。饶我在这里嚷嚷,也不例外:我作为操两国外语一门方言的三十岁以下的IT人士(按美国的标准,哥都雅皮士了),跟在星巴克做服务生的美国大叔相比,脸上都沧桑很多。当然,跟我一样沧桑的,还有印度大叔和墨西哥大叔。我猜“主流社会”也是他们的心病。

观察到美国人比自己开心,这大概让不少华人觉得他们是不是在某个圈子之内,就像进了城,吃商品粮,人就happy了;这个圈子,强名之曰“主流社会”(这样干劲又足啦)。

4

这是一个“交叉小径花园”式的故事,美国的“主流社会”,大多来自北京的臆想,那里才需要这样群体归属感。

美国人见面都很有礼貌,但生活里交集不多;有的话,也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俱乐部、教堂、聚会等等),界限非常分明,串门这个事情几乎不方便存在。

人与人之间似乎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观察。扎堆不是归属。

5

跟“主旋律”一样,在美国也有所谓“主流文化”或“主流价值观”,有时候它通过强势的“流行文化”传播开来(好莱坞。。。)。

好了,一个看似强劲的观点出来了:因为没有拥有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不能融入所谓的“主流社会”,所以高兴不起来。

这个“价值观”论也好回应。首先,跟上面一样,在北京问一下这个问题(除了三表,_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_)。

其实按美国标准,华人应该很happy才对。作为一个群体,跟一般美国人相比,华人的教育程度和收入都较高(这里),而且华人还被认为拥有较强家庭观念。。。

真正的问题是,“哥/妹,除了站在不平等的金字塔的顶端,要怎么样您才能happy?”

6

有人高蹈地宣称要融入“主流社会”,其实他想的只是“上流社会”而已。但是高蹈地进入“上流社会”在道德上是占不到便宜的(_势利_),所以这两个词就给误用了。而且,拿美钞的数量和官帽的尾翎数来衡量的“上流社会”,还真不少那么好融入。

——而这可能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