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国内最好的图书资源,除了各大书店,北大图书馆号称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更是有世界排名第三的藏书量,而我就住在它们中间(精确地是各有两站地铁的路程)。
——看上去很美的事情。事实是,尽量跟以前一样,能自由出入这两家图书馆,毕业后我还真没里面去过,最多在楼前晃荡过。现这个北卡,有三所大学围绕,对我这个非学生非教工之流,UNC和NCSU两所公立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自由出入,翻书查电子数据库之类的(也可以把书借出来,花点钱,比如花25刀的年费就可以去UNC借书),然后就是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跟北京一样,图书资源是够丰富了,但问题也一样,书在那摆着,读书的动力或契机少了。
当然,碰到本专业内的问题,第一选择是互联网。我说的读书,去图书馆读的书,还是我们通称的“无用之书”。读书靠动力,比如自己对某个专题非常感兴趣,不弄清楚个大概就茶饭不思那种——现在这个动力少了,很多时候点点Wiki就满足了;还有就是契机,这个需要自己创造,比如去书店去图书馆无意摸到哪本书,或者来自外部推荐,比如朋友、杂志、报纸、网络,——可以想象地到,现在这个契机也少了。
读书少了。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敌人还是机器和网络。比如,放着大好的图书馆资源不用,我突然想入一台Kindle Fire,理由也很充分,用做阅读电子书(当地图书馆也提供电子书供Kindle阅读)和查Facebook之类,这样就能让手机和电脑解放出来,手机只做通讯和GPS用,电脑只干活用。。。
理由是很充分,只是问题的另一面是,手头的纸书还没看完呢。
2
玩弄电子书阅读器的快乐可能跟阅读本身一样强烈,只停留在设备上面也还是有乐子的。
或者我应该列一个阅读计划,人工调整自己的阅读契机。当我认真考虑这事情时,发现,由于接触得少,我还真不知道想/该读哪些东西(从盘古开天辟地读起显然是赌气的做法)!
3
或许我应该做的,是真的跑图书馆一趟,在每个架子上都摸上一遍,这样感觉就上来了。
4
我高中毕业后开始接触电脑,现在以电脑为生,算是一个“电子移民”。虎头一岁时就有了他的iPad,是实打实的digital native了。我再不捡起图书馆,虎头就更不会看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