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梦想续

梦想。我有一揽子计划,但不知道哪一个分量足够称为梦想。

脑海里也有一串串飘来飘去的念头,但从来只把能列在纸上的计划付诸行动。

一直有紧迫的短期计划要实现。从初中开始,那时中考是第一要务:不过那倒没什么,那时候除了准备高考,也没太多事做,读了些闲书,隐隐约约有做作家的念头(我于写作没有出众的天赋,只是我的相对优势而已,相比物理化学)。想想,那还真是梦想,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也没有具体的概念(作家是一份工作?),而且完完全全超出我的局限范围:初中的我,一定比现在还瘦子,性格更内向,口齿更不灵光(到大学才开始正二八经学说普通话),我在一家乡村中学,就要与人类最出众的语言表达高手为邻!张维军引进了一本书,叫《阅读的女人危险》,我自以为很能理解这本书。知道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故事吗?她少女时期读了很多浪漫的书,然后就再也不能安于做一个普通的乡下家庭妇女了。一个乡下小子,读了《哈姆雷特》,他就再也不安于周遭的生活了。

我就是那个蠢蠢欲动的初中生。然后是高中,高中大致跟初中的节奏类似,高考似乎是第一要务。那时我能接触到更多的课外书,对高考的迫切程度没有期望的那么高。高中时我把身边所有能找到的书都翻了一番,大概一个班的同学读的书都没有我多。这是很有意思的,我从书中读到的那些作家,都有几万几万本的进账,但我周遭读书的氛围真是不浓,以致让我占了头筹:中学时我读书最多,大学在北京工商时也是,在我读经济学的同学里面,然后在北大也是,在我念软件工程的同学里面(历史系的校友出来秒杀我吧)。

回到高中。初中看的多是纯文学书,以致有称为作家的念头,高中在文学之外,开始接触了哲学、历史,高三还读了些经济学(是真正的现代经济学),就隐隐约约觉得纯文学不够有面子了,学者似乎等高蹈一些。不过总的说来,这些区别不是很明显,都可以放在人文社科一类,当然文学类还是更多。体现在高考科目上,我的语文就比较占优,我一页一页翻词典,抄古文,下的都是苦功夫。现在想想,当时的苗头,应该是要往皓首穷经的学者方向走,跟纯文学离开些了。当然我还写些东西,不过水平就是优秀高中生的水平了,到现在还没有突破自己。一直是野路子,凭着兴趣,避重就轻了。

高中我参加过一些作文比赛。印象中名义上最好的成绩是高一语文老师夏老师推荐我参加的什么全国教育行业内的一次小比赛,一等奖啊,而且我好像见过那本书。不过,真正高蹈的,是高二参加《中国青年报》的一次征文比赛,我得了三等奖(好几百块钱呢,这应该是迄今我文学生涯的最好成绩了)。这次比赛的一等奖,是来黑龙江的高三女生赵琰,她就顺便保送到北大念环境学。后来她做记者,还写东西,后来转去做环境保护,现在纽约读书,NGO相关的管理学科,我们一直也断断续续联系着。

这也意味着我文学生涯的结束了。心里很明白,我更愿意追溯一个词条的意义,而不是用文字来挖掘所谓内心或周遭的轨迹,我获奖的作文,也充满了典故的堆砌,事实的罗列。我的文学功底,可以让我继续做一个还算能保持品味的阅读者,但以文字为生就差远了。

高考时我报考了北大。北大给江西文科考生的专业极少,我应该是报了社会学系、中文系和广告系(广告啊同学)。我有时设想,如果北大收了我,那对我该是一个多大的鼓励,我或者去中文系,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不错的评论家,文字犀利,然后心里再存一些文学的梦。或者跑社会学,这是我适合的专业,我会迅速融入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的训练中去,不出意外,现在的我应该在为我第一份教职而奔波。广告系?不知道是什么,不过我大学时传媒课学得也不赖,活着是没问题。

被北大据掉对我来说没什么特别大的意外,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整个高中常规赛季,我最好的文科班级排名是第五名,是高二文科分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然后再也没有进过前十(我们只有一个文科班。不过有了Top5的经历,能让我接下来一直保持微笑,包括偶尔来凑热闹的数学不及格)。报考北大失利,但对我来说还是一场胜利:高考成绩我是班上第一名。当时的班主任还是担心我考不上南昌大学,但我在高中的最后一场考试扳回了所有的面子,输了也很酷的那种。

当然那种痛苦也无法忘记。我离最好的东西曾经那么近,失之交臂,然后就永久地改变了我的轨迹。

Li一直是班上排名靠前的好学生,跟她谈恋爱是我高歌猛进的动力之一。当然我敢报北大,除了分数接近外,一个重要的诱因,是我借着上面提到的《中国青年报》的机会,参观了一次北大。

这次大观园行动对我影响极大,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意义大概跟我去年第一次来美国开会,然后就准备去美国找工作一样。刚才说,一个乡下小子读了《哈姆雷特》,眼高手低,心事悠悠。我从县城高中来到北大,去旁边的海淀图书城买了一本《海德格尔传》、一本《塔西佗历史》、一本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还有休谟两卷本的《人性论》:这对一个就要准备高考的中学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我随即半生不熟地读完这些书,并在《人性论》里面画满了圈。

那时我还不懂得等待,我觉得我要像历史中的或者想象中的北大学子一样,看着《人性论》来度过我的高考生涯。这是极大的误解了,现实中的北大学子,都是高考的成功者。我对北大的理解,从来都只停留在书本和历史,包括之后辗转回来念研究生。

事实当然是我准备高考努力不够,心思有些野。但是,吊诡的是,如果什么都没发生,我按部就班做一个学生,第一:我可能不会有报北大的念头,第二,我高考发挥也可能不会那么猛。

这是对我有益的刺激。它诱惑了我。《浮士德》说:“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前进”(妇女节快乐!)。一个普通人的触角有限,参观北大,报考北大,即使失败,也提升了我对自己的预期,让我对自我实现有了真正深刻的理解。

大学我跑去北京工商念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生我在北大念计算机。这不是人生既定的轨迹,误打误撞了,但无论怎么样,我要拿到自己的礼品。经济学让人的大脑变得冷静,计算机再加些程序化的思维,中学时代的文青可能就慢慢淡出了。

有朋友说我研究生毕业后一口气做了很多事。还真是,09年到现在,工作,结婚,虎头,然后出国工作,一口气下来,是没什么消停。这些都是短期项目:09年开始正式工作,10年初结婚,年尾迎接虎头,11年上半年来美国开会,下半年准备找工作,12年来美国,我的人生在这几年加速,我大致在勾划一个个的列表,然后我就又一次提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