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伟大的萨缪尔森

Samuelson1950

1.

14号。晚上回家开电脑,看到的第一条消息就是萨缪尔森去世的报导。赶紧给Li通报一下,Li说:“上午就知道啦。”恩,萨缪尔森的逝世,应该是一条公众新闻。

2.

萨缪尔森是谁?功成名就,他比所有人都早。更让对手气急败坏的是,他又活得比所有人都长。他是美国第一个经济学诺奖得主(1970年第二届),1915年出生。

在国内的新闻里,现在一般都会提到,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有一个侄子,就是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前财长兼前哈佛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看来萨缪尔森真是老啦,他在政治上风光的时候,乃是上世纪的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现在公众眼里,有这个侄子似乎也是荣耀。这个劳伦斯·萨默斯,是他的亲弟弟罗伯特·萨默斯(Robert Summers)的儿子。——但愿你能看出端倪,姓萨缪尔森的哥哥有个姓萨默斯的亲弟弟。

保罗·萨缪尔森大概是世界上姓“萨缪尔森”最有名的人物,——罗伯特·萨缪尔森也应该很早就意识到,所以改姓为萨默斯,不然一提到罗伯特·萨缪尔森,人家就会问他是不是萨缪尔森的弟弟——有志气有远见的人啊。除了有一个争气的儿子,罗伯特·萨默斯,同他的夫人阿妮塔·萨默斯(Anita Summers),也是宾大有名的经济学教授。

——不要忽视阿妮塔·萨默斯!她的哥哥,跟萨缪尔森一样,都要比她儿子有名。她的哥哥叫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1921-),1972年的经济学诺奖得主。这一切,从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前财长兼前哈佛校长劳伦斯·萨默斯的角度来说就顺畅多了:他有一对经济学教授的父母,伯父是70年的经济学诺奖得主萨缪尔森,舅舅是72年的经济学诺奖得主阿罗。——如果他们一家子再厉害,如果不改姓叫萨默斯,名子要被人记起就困难多啦。

3.

回到萨缪尔森。怎么说?他在经济学界的声名,大概相当于图灵或者冯·诺依曼在计算机科学的地位(当然,萨缪尔森的寿命,也大概是他们俩加起来那么大)。看看他做了些什么:

  • 在哈佛写了一篇博士论文,后来根据这份论文出了一本书,叫做《经济分析基础》(_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_, 1947),拿数学改写了整个经济学。他之前的经济学教育模式,就跟社会学等学科一样,以阅读历史、政治经济学等社科文献为主。后来啊,经济学就成他所想要的那样子了,每个经济系学生都得狂补数学,经济学再也不是文科生的天下了。
  • 加入了一个大学的经济系,叫做山东科技大学(后来叫麻省理工学院,MIT),并为之服务了半个多世纪,并把它打造成世界上最好的经济系,吸引了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以及经济学家(包括索洛、克鲁格曼、默顿、斯蒂格利茨等)。
  • 写了一本经济学入门教科书,194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出到19版(2009)。在他的《经济学》之前,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入门书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而在这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则他的书指导学生如何学经济学经济学家如何写经济学教材。——不得不提一句,时过境迁,现在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教材一统江湖了。

当然,他还有在经济学诸多领域的理论贡献。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叫“显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的理论就是他的,一个比较犀利的理论。在经典的消费者理论中,一般都先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用效用函数表示),然后根据他的偏好以及预算约束,导出他的需求函数来,——这是一个很精致的理论,只是这个预设的消费者的偏好,比如偏好一篮子商品X甚于另一篮子商品Y,实在是一个比较玄乎的东西。萨缪尔森的“显示性偏好”理论,简单些说,就是如果消费者选择了X,而且Y又是他所能支付得起的,那么,X就被“显示性”偏好于Y。这里,偏好不再是被假设出来,而且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观察或被“显示”出来。这个看似简单得要命的理论,在评估社会福利方面有大用。

萨缪尔森一生著述无数,这类的理论贡献有很多,比如在国际经济学方面,郭凯的经济博客讲了一个“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不提。

4.

1915年出生,萨缪尔森跟今年过世的杨宪益先生同庚。1915年出生的,像胡/耀/邦、顾/准、刘宝瑞,或者作家贝娄,印象中都历史人物的模样,萨缪尔森在全世界的经济学子眼中,都常青树的形象,战后这半个多世纪中,他一直很活跃,而且每隔几年,就要修订一下他的《经济学》教材,大伙都读它。

现在手头还留有一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机工的影印16版(2003年),那是我第一本洋教材,经济学入门书。上一辈的经济学家,大概都是通过高鸿业翻译的该书第五版(选译本)或第十版(全本)来学习现代经济学的。高鸿业这个本子(1981),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的一本,是当时唯一的现代经济学教材,当时是叫做“西方经济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引进,在国人眼中,萨缪尔森就显得更年轻了,——但他的书,还是跟亚当·斯密等经典作家同列。

paul16 paul6

5.

战胜对手,并且战胜时间(战胜了时间,就战胜了对手,你可以颤巍巍地站在窗前,看着对手一个个过世),萨缪尔森当然也不是独孤求败。他有一个终生对手,同样伟大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到2006,一样活了94岁。萨缪尔森是支持国家干预市场的凯恩斯主义者,弗里德曼则是主张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他们曾同时在《新闻周刊》(Newsweek)开专栏,同台PK。弗里德曼亲市场,萨缪尔森主张国家(有限度的)干预,在现在的中文语境下,似乎是弗里德曼主张自由,萨缪尔森老土,——这大概是最幽默的事情了,在西方语境下,市场至上的观点,由来已久,弗里德曼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萨缪尔森相反是更liberal,通俗点说,弗里德曼貌似共和党,萨缪尔森则像是民主党。——左倾右倾自由保守,这等标签,都是随历史而演化的,而且经常跑到对立面去,噫。

6.

语录。萨缪尔森有一句话,

“假如我能够为这个国家写作经济学教科书,我才不关心是谁起草一个国家的法律。”

同样凯恩斯也说过,

“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其正确与否,都比通常所认为的力量更大”。

对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这门学科,凯恩斯还有一段:

经济学研究看起来并不要求那种出类拔萃的独特天赋。理智地说,与那些哲学和纯科学中的高深内容相比,经济学难道不是一个简单之极的学科吗?然而,优秀的,甚至是合格的经济学家却如凤毛麟角。一个简单的学科,而精通者寥寥!这种说法看似矛盾,但似乎能从这里得到解释:即一位经济学中的大师必须是诸种天赋的综合。他必须在各个方面都达到相当的水准,然后把这些很难捏合在一起的各种天分融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他必须既是数学家又是历史学家,同时还是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能理会符号而又能诉诸言语。他必须在研究现在的同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人类的天性与习俗没有哪些完全处于他的视野之外。他必须富有激情,追寻目标而又排除先入之见。他必须像艺术家那样远离尘世,又像政治家那样脚踏实地。

萨缪尔森的一生,堪称这段话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