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论语》周记:学而1.10:温良恭俭让

/《论语》周记:总论/

《论语》胡说,每周(s)一句。左丘明不急,我也不急。学而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先学会一组词,“温、良、恭、俭、让”,例句: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有过英语阅读考试训练的朋友,大概就知道“温良恭俭让”的意思,就是“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

温:温和,温润如玉说。

良:善,《雅歌》说“我的良人好像羚羊”,或者,什么什么我的好人)

恭:庄重,恭恭如也(_有没有这个词?_)

俭:节制,与其奢,宁俭。

让:谦让,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禽身份不详。子贡(端木赐)是孔子的高徒,经商成功,仕途也顺,做数国国务卿那种,比孔子要小31岁,“利口巧辞”,排名于“言语榜”。这里某人曰子禽,问子贡说:“老夫子每跑到一个邦国,都要过问下它的政事。这是夫子有心讨过来的差事,还是人家心甘情愿给的?”

这问题很尖锐了,直接影响夫子的光辉形象。首先,对一国之政事,国君都不喜欢外人来指指点点,所以一般不会“与之与”。那么就是孔子自己上前去争取的了,——这行径听着可不那么伟光正。作为一个政治敏锐的公关高手,子贡首先不回避这差事是夫子“求之与”,但夫子之“求”,跟一般人的“求”不一样,夫子是凭着他“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的外表气质得来的。

一个斯文扫地的case,便被子贡消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