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论语》周记:学而1.8:君子五条及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周记:总论/

《论语》胡说,每周(s)一句。左丘明不急,我也不急。学而1.8,子曰:

君子

  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以上君子五条(five but no limited five),让人费解的是“无友不如己者”。先说说君子四条:

其一,“不重则不威”,体重不够就不够拉风(想想孔子也是一米八、九的大个)。这符合我们的一贯预期,——一个精瘦的老头,如果要展现威严,就需要额外的东西,比如太阳穴高高耸起,比如眼睛冒出摄人的寒光,否则人就往绍兴师爷的方向偏了;要是体重double一下,或者干脆triple一下,那停下来摆酷就行了,所谓一切尽在不言中(Weight speaks),——身披巨大风衣的教皇史昂就当是这样。

扯远了。这话说君子厚实稳重才有威严。李零《丧家狗》里说的好:

“重”是老成持重的重,北京话说,端着点。人不端着点,就”不威”,看上去,没有威风凛凛的那么股劲儿。

当然,要是拿逻辑较真,这话的意思当是“有威严的君子当是厚重的”,厚重是威严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所谓必要,有之不必成,无之必不成。不过在我们的古籍里,处处拿逻辑较真就显得有些拿自己当外宾了。朱熹《集注》里有“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与其说是对这句的解释,不如说是对这句的演绎。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古人注经,很多是同义反复。

其二,“学则不固”,学习才不会固守陈规(这种人一般被称为,陋)。提到学习,有一句迫不及待跟大伙分享: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人从书本中学习,一种人通过观察学习,一种人只能在电网上撒尿。

这话是有典的,猜猜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其三,“主忠信”,行事以忠信为主。前面说过,“敬事而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其五,“过则勿惮改”,这就是神雕大侠杨过(字改之)名字的由来。

现在说“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是这样,显然不够政治\伦理正确(听着有些势利),而且在逻辑上能推到一个极端的地方,比如,南怀瑾就很高兴地顺着推导下去:

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

南怀瑾的解释是,“无友不如己者”说的是没有一个朋友不如你——这句话的意思就整个翻过来了。当然,“无友”=“没有朋友”,这个理解是太牵强了。现在一些学者(李零?下次得买他的书好好看看),翻出一些语录,作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个思路的互证,比如,《吕氏春秋》里说:

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

我同意“无友不如己者”是这个意思(一会解释),但《论语》之后的典籍,其中有类似的言论(比如上面《吕氏春秋》的话),很可能是对《论语》这句话的推衍附和,从而不能充当佐证。

“无友不如己者”,正如柏拉图《裴多篇》的一句,“聪明人希望总是与比他优秀的人呆在一起”,是孔子作为导师对学生的告诫,却不必是孔子对自己的绝对要求或准则。我们知道,一旦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所说的话所提的建议,一般偏于保守稳重,而且规则要尽量单一,你要跟学生说“友不如己者”,就需要额外的唇舌(有时小辈的理解力也难驾驭复杂的世情)。孔子希望小孩学好,无友不如己者,但这条却不必应用于他本身。孔子有足够的判断力。

这个是很常见的情形。比如,你曾是狂飙突进的年轻人,每天跟头发长0寸或1000寸的人交往,你自然觉得自己能够把握这复杂的世情。好了,当你有了孩子,当你孩子带一群头发长0寸或1000寸的朋友回家,你当作如何想?大多数父母,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跟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交往,尽管他们那个时候,会觉得跟那帮人交往可能最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