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论语》周记:总论

有一天抱起《论语》,整个人就陷进去了——在沙发里。高中抄过一遍,以后也经常翻翻,现在睡前就能够通翻一遍,——没有书比《论语》更熟了,教我如何不爱它。就像老戏迷,喜欢听自己熟悉的折子,偶尔还能跟着哼两句,这就是我越来越喜欢《论语》的原因。程子(程颐)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我是一开始读了,有一两句甚得吾心,越读,就越觉意味深长,差点手舞足蹈那种。

读古书,总觉得它们本身是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包括《理想国》,包括《论语》。《论语》二十章,语录体,大概五百条,打算每周看一条,玩味一周,再记下来些感受。这个频率,能保持足够的新鲜感。屋里有的是朱熹的《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5),手头没有其他本子,就纯粹读《论语》了,没法也没能力做学术上的考究。程子有一半说得好: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做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所以提到“圣人”的地方,都不必在意,我要的是他提倡的读书方法。说下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句话,平常心,孔子再圣,也只是我老师的一百倍(一万倍一也行,只要这倍数不是无穷的)。首先,我不相信它是一部精心编撰的、浑然一体的、一以贯之的著作。这是我的个人态度,没有学术的认证,就跟我对《圣经》的看法类似(基督徒朋友不必试图纠正我)。试想,北大某著名教授,博导,有数十个背景各异的研究生。这群研究生就编撰导师的言行,这些语录还包括对各个学生的评价(这点尤其重要)。比如,领导看中了子贡及其弟子的版本,或者看中了宰我及其弟子的版本,或者看中了子贡及其弟子和宰我及其弟子的共同商议版本,或者后来的领导还允许加入曾子及其弟子的补充和修正,这刊行于天下的《论语》版本,微妙程度可见一斑。还拿宰我说事,他比较有名,孔子著名的“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说的就是他,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还说宰我人品不好,为孔子耻之云云。不过,在《论语》的另外一章,有一份孔子高材生的排行榜,宰我赫然列于“言语榜”的榜首,另一位就是子贡。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情形,不过,这一条目的加入者,当是宰我的同情者。或曰这体现了孔子不拘一格的人才观,我看是推理过度,要知道《论语》可不是孔夫子自己写的,要求孔子的门人铁箍一个也是不现实的。——我的立论不必只限于这个例子,这个例子的用意只是想表达出一种意思。如果这个例子不妥,我可以再找找。

另外,我认为《论语》里记载的孔子言论,相互参照时,有时不能较真。说话嘛,有时说“以*为中心”,有时说“以×为支柱”,在各自的语境下都很有意思,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像时,可能要得出类似“朋友如粪土”(“朋友值千金”,说得好啊,重情义;又,“我视金钱如粪土”,也好啊)的结论。在《论语》里面举个例子。我们传统道德中,仁义礼智信,这“信”当真是非常重要,孔子也说过,“人无信不立”。然后,孔子还有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时“信”怎么又跟识量浅狭的小人联系在一起了?在那个语境下,是有讲究的,容我以后慢慢道来。一旦跳出某个语境,那话听着就不是味道了。如果硬要把不同语境里的语录,摆在一起,说是反映了某某辩证统一的玩意,这等态度,为我不取。

当然,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在试图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风采时,无论是如何不完备,不统一,《论语》仍然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文字来源。司马迁做《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依据更多的也是《论语》。想记录下自己读《论语》的感受,也顺便为整本书做个适合自己的索引,比如,我想以类似的标签以方便以后的查询:

《论语》-人物-孔子

《论语》-人物-子路

《论语》-关键词-仁

《论语》-关键词-礼

那就开始读《论语》。坐卧可读,行走可读,每日玩味,每一条语录都徐徐道来。每一条语录,都不仅仅是五百分之一,它单独列出来,它有一周的从容。下一期,就是开篇,“学而时习之”。这条熟悉得有些俗气的语录,又能读出什么新意?(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