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书,先给它做一下宣传吧。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将由中央编辑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哲学大师对话红衣主教》。它的繁体中文版已经由台湾的究竟出版社于2002年翻译出版,繁体中文版书名为《信仰或非信仰——哲学大师与枢机主教的对谈》。“哲学大师”指的是翁贝托·艾柯(从中央编辑出版社翻译),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符号学教授,小说创作与学术建树同样有名,以机智的思辩和广博的学识为人称道,比较有名的中译本著作有《玫瑰的名字》、《福柯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诠释与过度诠释》。“红衣主教”指的是卡罗·马蒂尼,米兰教区总主教,他是备受敬重的新约学者,也是目前最广泛流通的希腊文新约圣经的编者之一,相比来说,他在大陆就没有艾柯那么有名了。
听杨慧林老师的课时,就听他提到过这本书,这书中有名的四次书信体对话。这次帮朋友做完这本书的通校(从繁体中文到简体中文,当然),其实说是我帮他,倒不如说他帮我,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好好读这本书。
工作是三个多月前做完的,书也是三个多月前读完的,文章也是本该三个多月前写的,我的懒惰留下的恶果:现在对书中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也再次说明思想这个东西的滑不溜手,需要日日沉迷。
还是说些什么吧。第一次对谈,艾柯的题目是《新启示录的世纪执迷》,主教的题目是《希望终结“末日”的恐惧》,谈的是西方人的末日情结。两位高手第一次过招,彼此都十分客气,选的主题也比较形而上,有点儿空对空。
第二次对谈,就开始说实事儿了:艾柯的题目是《人的生命何时开始?》,主教的题目是《人的生命是上帝生命的一部分》,谈的是妇女堕胎的问题。
第三次对谈,艾柯的题目是《教会眼中的男人与女人》,主教的题目是《教会并不实现人的期望,而是庆祝奥秘》,讨论的是女性在教会中担任神职的问题。
第四次对谈,与前三次不同,由主教发问,艾柯作答。主教质疑的是一般人,即没有宗教信仰因此也失去了终极依托的人,他的道德建立的基础,题目为《一般人从何处得到启发?》(天主教的骄傲与狂妄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主教在此是以谦卑的请教的态度提出这个问题的)。艾柯的题目是《道德在“他者”面前诞生》。他在前三次对谈中都不时带些抱怨地提到他发问的难处,最终主教于心不忍,提出最后一次对谈由他来发问,艾柯来作答。狡猾的艾柯,很明显他很好地抓住和利用了他来结束这最后一次对谈和结束这本书的这一优势位置,洋洋洒洒。他以亚当为例解释人的道德起源于在集体中生存的需要,即只有同时利他才能达到利己,进而他认为人是有高尚的情操的,即使这种道德情操不以宗教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个人即使不信仰位格神和拥有预知能力的神,仍然能感受到神圣、无限、追究、期待,以及和某个伟大事物交流的感觉”。在文章快要结束时,他更直接地对主教提出一种宗教来源的社会学方面的假设,对宗教的来源和基础提出了委婉的质疑,提醒主教认识到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即神是从人的社会与想象中被创造出来的。
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最后一次对谈可能是最有意思的部分了。两位学者谦虚和真诚的态度非常令人敬佩,而这本书自始至终关注的主题令我深深着迷——“交换书信的目的是想找出一般人与天主教徒之间的共同信念基础”,“在我们来看意义就在于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没有宗教信仰不等于没有信仰)之间的共同信念基础”,即一种普世伦理标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