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最近的一期《中国国家地理》(2007.3,

总第557期)有一个《江南专辑》,定价为16块大洋,诸君子不小心碰到不妨看看。晚上在学院图书馆翻到,就把神经网络设计的教材丢在一旁。

这期专辑以“何处是江南”起头,遍历各家学说:

林之光《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林是一

位气象学家,他提出的“气象学大江南”,江南的大抵在安徽淮河以南和广州南岭以北之间,还把台湾的最北端包括进来。这一带的气候特点是“春雨、梅雨、伏旱,以及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

杨勤业《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在自然地理学家杨勤业眼中,江南的幅员要小得多,江南就是江南丘陵区,这样江南就只有湖南湘江和江西赣江的中下游地区以及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丘陵江南,不包括太湖,也不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我们鹰潭,以龙虎山为代表景点也挤进了这个狭小的江南,不禁热泪盈眶。

周振鹤《历史学者说:江南是沿革》——细数历史,

  • 先秦以及秦时,江南指的是湖北南部以及整个湖南,汉朝王莽专政时,今天的湖北宜都县就叫江南县。与此相对,江东则在皖南、苏南一带。魏晋以后,江东又称江左;
  • 汉时江南又要加上江西、安徽和江苏南部,把江左/江东给包括进来了。这是江南的分界还是很含糊,地跨长江南北的荆州是江南,北距长江很远的江陵和襄阳也被称作江南;
  • 到了唐朝,我们印象中严格意义的江南才在行政上得以确立,贞观元年(627??733年???),唐太宗把天下分为十道,江南道就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横向就从湖南西部一直到东海滨。中唐时期,唐玄宗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唐末,江南西道又划为西边的湖南道,东边的还叫江南西道,我们江西由此得名;
  • 两宋时,镇江以东的苏南地区以及整个浙江被划为两浙路。以后两浙路的经济发展迅猛,其中最为富庶的就是太湖五府:苏(苏州市)、松(上海市)、常(常州市)、嘉(嘉兴市)、湖(湖州市)。还有一个说法叫“东南财赋重地”,这在五府之外加上镇江和杭州,称为七府。不过镇江和杭州的钱粮远逊五府,杭州又在太湖流域之外,镇江近代以来就被排除于江南以外,晚清后七府的叫法就很少见了。
  •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唐朝到清初,位于江北的扬州一直被认为是江南,我们熟悉的写江南的著名唐诗大多指扬州,如杜牧的扬州梦之类。清后,扬州地位下降,就不再被看成江南了。同时累及的还有镇江,因为镇江和扬州一样,说的都是江淮官话,而传统意义上的江南代表苏南与浙江都讲吴语。

冯贤亮《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司马迁写江南“地卑下湿”、“丈夫早夭”,以后太湖诸府崛起,经济意义上的江南就是苏松常嘉湖。

李小凡《诗人说:江南是“江南”》——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不愿引用了,大抵上,秦汉时,如屈原《九章》,江南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也有时包括“吴头楚尾”的江西;唐宋文学中江南可以是长江中游的南楚江湘之地,也可以是下游的吴越之地;到明清,江浙逐渐成为文化中心,江南就是现在的江浙皖沪了。

项梦冰《语言学者说:江南是方言》——我们中国,方言分7大块,除了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区(官话),其余的6大方言区都在江南:

  • 湘,双峰话和长沙话
  • 赣,南昌话
  • 吴,苏州话和上海话
  • 粤,广州话
  • 客家,梅州话
  • 闽,福州华和厦门话

这个方言江南,是“大江南”了,“小江南”还是在吴语区,上面说的江浙一带。

这辑还有三个城市的特写,是“西湖与杭州”、“秦淮河与南京”、“园林与苏州”,最后就是大总结:“太湖与江南”。这期的封面就是一张航拍的太湖流域图,整篇的基调就是说太湖是江南的核心。还有一些小东西,“最能体现江南精神的12种风物”,很有意思,但格调还是偏小资,不足以表达我们南人的恢宏气势:

  1. 乌篷船 //这东西,绍兴的景点还留着,但感觉还是来自鲁迅兄弟的文章。
  2. 大闸蟹 //蟹!阳澄湖。
  3. 辑里丝 //蚕丝,没印象。
  4. 龙泉剑 //欧冶子的铸剑,与太阿齐名。
  5. 蓝印花布 //土布。
  6. 油纸伞 //毛主席的油纸伞,戴望舒的油纸伞
  7. 黄泥螺 //田螺,再腌制,没吃过,感觉不如我们家的炒田螺。
  8. 龙井茶 //这个名头响。
  9. 霉干菜 //就是我们家的nuo菜
  10. 扬州澡堂 //现在还有,在扬州,不置可否,最能体现江南精神?
  11. 紫砂壶 //同8。
  12. 绍兴酒 //黄酒

这12个小家伙,总体不满意。有时间我来总结一下,书剑都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