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考数据、模型与决策。下午计算机组织结构课上不小心翻开一本书,直到傍晚5点半课堂散场了才看完,算是一口气读完。
这书叫《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丁薇译。作者李敦白,原名叫Sidney Rittenberg,1946年从美国陆军军官身份来到中国,随后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一直生活了35年,,现与他全家人一起在美国。跟《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一样,这本回忆录提到很多新中国政坛最显赫的人物。除了两次被冤入狱,李敦白一直是延安/北京外国社交圈的红人,并于高层保持亲密的关系。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一个美籍的中共党员在新中国历次政治风波的经历和思想震荡。
前些日子生菜来京,他上司托他捎这本书,我就要China-pub送过来了,还没寄出去,就翻一遍。挺好的一本书,可以读一读。
想到以前自己一个观点:读书是需要契机的。问题不是书太多了,而是好书太多了。以前我经常跑图书馆,把书架上的书都过一遍扉页或者书脊,一个上午下来就是自己列好了一个以后要读的书目。我说的是文史哲方面的书,专业书没办法。中学时读的那些书,几乎可以撑我现在的大半局面了,那些书没多少是自己淘的,一般都是发现同学手头有书,书店刚好有书,根本不是自己拿一个书目一本一本找着看。现在书是不缺了,读不读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触动,一个契机。好书太多,根本不会为错过一本遗憾。这些契机有,朋友推荐或者他刚好在看,更或者就他旁边摆了这么一本书,就像拓跋波波床头摆着的那几十册而且不断更新的科幻小说,还有就是书评,甚至是书目等等,一般有《读书》杂志上出现的那么些书,或者什么地方出现的一个脚注里提到的一个书名,当然还有陪着萍踪读的那些中文系书目,还有这次我手头刚好有这么一本新书,一个个都是契机。这些书并不是最好的,只是一个理由,一个微小的理由,这本书我就给它更多的Consideration.
也有些书是自己在书架上翻出来并一页一页读完的,那这当中一定有一个其他什么的契机,一个吸引我读它的契机,一句话、一张插图或是一个名字,或者就是当时我的心情或情绪,它让我那是读我手头出现的第n(?)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