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推荐)

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的人,
常默然地把许多话藏在内心;

有一天要点燃电火花的人,

必须长时期做天上的云。

——尼采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王小波是个异数,不仅他的文学风格无法归类,而且这个人充满了某种悖论。从年龄上看,他属于红卫兵一代人,但偏偏缺乏红卫兵的狂热激情,反过来倒多了一份英国式的清明理性;从思想脉路来说,他似乎是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自由主义的精神传人,但又没有胡适、陈寅恪那样带有自命清高的绅士气。他放弃了中国传统文人立德、立言、立功的传承,以自由写作者的身份展开了对人文精神讨论中正方的反诘。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不到四十五岁,但一个人生命的长短是不能用物理时间衡量的,它取决于肉体所体验到的事件的丰富程度和心灵对肉体体验的敏感程度。从这一点上看,他以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和特立独行的思考方式铸就的有意义的人生实在比我们许多人工具理性地、机器般地生活一百年所带来的满足要充实得多。

    有人将王小波称为浪漫的行吟诗人,因而把他的作品描述为诗意的世界;有人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了智慧、反思、戏谑、对无趣无性无序世界的反抗等等;也有人将他视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践行者,但我认为他的人生及其作品的主题是拯救或者是救赎

    这里引用一个西方圣徒的故事:当尼禄王对基督徒狂捕滥杀、木桩上到处绑着他们被烧焦的尸体时,耶酥的门徒彼得侥幸逃出了罗马。在匆匆逃生的路上,彼得突然看到了耶酥复活后的身影,原来他是因为知道彼得抛弃了满城正在受难的百姓而只身离去,才急急要赶到罗马,以便能让那里的统治者再一次把自己钉上十字架。彼得被耶酥这种难以想象的心怀所深深震撼,于是毅然调头回城;最后他不仅因为胆敢重入苦海而被抓住,而且被倒着钉死在十字架上。

    同样是处于救赎的目的,王小波也从未打算逃出罗马城,放弃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但他却憧憬和探索着仿佛一条开满牵牛花停栖着蓝蜻蜓的文学之路,而不再是一片需要知识分子以生命作为代价蹈赴的着火的荆棘。他所希望的是重新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人话语权,将他在沉默中所学到的东西真实地展现出来,打破沉默,提升弱者的社会地位。正如他所说,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