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谁能在美国过上好日子

谁能在俄罗斯过上好日子,过的快活又舒畅?

                    —-涅克拉索夫《谁能在俄罗斯过上好日子》

对于用国家名做书名的,除了《谁能在俄罗斯过上好日子》,印象最深的还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一些朋友问我在美国过得怎么样,少不了跟北京做比。

这倒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一起数一下,从赖昌星开始(他是呆加拿大,这里就假设一下了,假设他犯事之前)。

赖铁定不喜欢美国。在国内,很多方面,他能动用的资源比美国总统在美国能动用的还多。 在美国,会跟他在加拿大一样,只是一个糟老头子。

大致推断下,在国内跟赖差不多,还有比赖活得还快活又舒畅的,铁定也不会中意美国。或问:王立军呢?唉,此一时彼一时了。

然后就是我们了。在这里做一份技术活,在北京也一样。我们这些技术工种(程序员、统计师等等),美国商务部门统称叫做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大致的,在工薪阶层,STEM一族还算体面,薪水较高,美国政府一直在鼓励大学多培养这类专业人员,不过在总的劳动人口中,STEM大概占5% (以前提到,美国很大一部分男性劳动人口是机械操作类,比如汽车工人、司机等等,想象一个高中毕业生或者大学肄业者(非乔布斯)的工作)。你大概会认为在美国的亚洲人(以中国、印度为主)几乎都是STEM了——美国人也大概这么认为了,因为亚裔在这数学、工程方面是比较突出。其实没那么高,

刚才提到,整个在美国的劳动人口,STEM是5%;在美国的亚裔劳动人口里面,其中15%是STEM,在美国所有族裔里面还是排第一(这个比例让大学系统很紧张啊)。白人里面的STEM是6%,排第二(这些数据是2009年的)。

STEM受的教育程度较高,这么类比过去,在国内,STEM占的比例还要更小。我研究生的同学,包括我自己之前在药厂,所从事的都是STEM这块,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在国内的就业金字塔里,算是顶端了。但在北京上海的高房价下,大伙或多或少都有些妄自菲薄。或者我们眼光都特别高,只盯着最顶端的那0.00000000001%.

回到美国。在美国从事STEM,跟国内从事STEM,相对的薪水没多大差距。其实工作内容相差不大,在两地工作没本质的区别。所以,STEM去美国,生活可能会有提升,比如,因为大伙没有往纽约挤,大多在中小城市,房价就低了。总结一下,赖在国内生活得分5,在美国得分1,我做为STEM,在国内得分3,在美国得分4。注意,这里的数字,纯粹举例用,大致跟边际效用有关,经不住您推敲。

好,赖在美国不爽,我在美国差不多,那谁去美国效用提升更大?我要说的是,是我们大多数人民群众(如果他们能跟墨西哥人一样过来的话),他们不是大富大贵,也没有所谓专业技能,就普通的劳动者。

上周房东请两个墨西哥人(一对夫妇)来打扫卫生,那女的英语还行,男的就几乎张不了口。两个人两个小时,就是四个小时的人工,珊朵拉给他们签了一张165美金的支票,包括小费。我不知道他们一天能工作多少小时(这得看有没有客户),但这平均的,就是每小时40美金。如果只看每小时40美金,就是一个正常的STEM的薪水了。这样比可能不太准确,但重点在于,就普通劳动者来说,在美国,无论你做STEM,还是清洁工、管子工(管子工要的价更高,因为技术含量还是多一些),还是律师、销售,薪水差别会有,但这差距不会很大,还是给各个阶层的人足够尊严的空间。还有,这对墨西哥夫妇清洁工,也是跟我们一样(珊朵拉是杜克大学的教授),开日本车过来的。

在北京,假设一个普通STEM的时薪是50人民币,你请一个小时工来打扫房间,给多少钱?10块?20块?做清洁工、管子工、收银员、守门人、建筑工人等等等等,要从国内转到美国,是数值1到3的转变(刚才赖昌星是5到1,STEM是3到4),从效用的提升来说,他们在美国会好的多,这里还是蛮鼓励体力劳动的(当然对乔布斯的鼓励更足)。

而且受气的机会也会少得多。还是那对墨西哥夫妇,每两周来一次(非周末),然后珊朵拉把房子钥匙也给他们一份了,因为我们平时上班,都不能接待他们。一般他们就是自己开车过来,自己开门,扫完后关门离开,当然,他们不会忘了拿在茶几上事先签好的一张支票。想,要我这样做清洁工,我面子上也过得去啊(想着北京和国内任何一个地方)。

这里我不想故意以偏概全。在这里讲身边的故事,大致反映我的观察和印象。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北京,老想让服务窗口微笑起来(比如售票员、餐厅服务员、清洁工),但只给人家10块钱一小时。我微笑不起来。我在餐厅很随意,处处模范,那真是将心比心,担心出事:换作我,食客莫名其妙给我闹,我就掀他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