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公车上书(九、十月)

翻书效率,现站在地铁车厢里,已经远远超过坐在椅子里或沙发里。闹市,拥挤的车厢,反而生出一股清静和恒心,由着自己把数百页的印刷品一页页翻过——在地铁里,没有比阅读更惬意的事情,但在家里,阅读只是无数的选项之一。

1. Child 44 by Tom Rob Smith, Grand Central, 2008

悬疑小说,主题是苏俄时期的谋杀案,主人公是MGB(即后来的KGB,克格勃)一名军官,为人正直,同时遭同事陷害,书中主要的看点是他与自己妻子以及兄弟之间的冲突。——对这么一本拥有好莱坞全部要素的小说来说,再剧透就没意思了。两大看点:小说本身的悬念、MGB与苏联。

这本书是楚楚可小姐去年回国时落我们家的,大概是我看得最顺畅的英文小说。作者1979年出生,用的是一种类似与国际英语那样的广大群众都很喜欢的英语。

2.保罗·豪伶格《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林义华译,北京:金城,2010)

小齐同学送我们的书。上次上海出差时在机场与宾馆里看完的,又一本关于小孩子的书。这书的第一句是:

看着别人家的新生儿,似乎都很乖巧听话,就像刚出炉的小面包,松软喷香,……

What babies say before they can talk?这本书提供了婴儿情绪的9个特征(好奇、开心、惊奇、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以方便父母们察言观色,按图索骥,——对我来说,这些都不是重点。对父母而言,教小孩是个很困难的事。比如,无论父母本身如何,大多会教育小孩要有一些“正面的”特性,比如有礼貌、懂事、乐观等等——而这些讨人喜欢的、脸谱化的特征,本身就是很多父母所不具备的。而如果父母不具备这些特征,对小孩来说,它们也只是一些抽象的条目而已。——这里我不是说小孩教不好,庆幸的是,除了父母,小孩还有很多渠道学到“正面的”东西。

到最后,教育小孩就是一个教育自己的过程。跟老师一样,这都是需要“资质”的。

3. 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北京:三联书店,2007)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个很个人化的文体,所以吃蛋之余最好也要知道些下蛋的鸡。前些日子买来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现在觉得还是要购入些作者传记,多了解些作者,也就能多了解些作品。

辛弃疾是一位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军首级的豪杰人物。他曾写过几句话祭奠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也非常适合用在他自己身上。

4.冯至《杜甫传》(天津:百花文艺,2007)

这些传记都是上次一起买的。诗人冯至为诗人杜甫做传,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这本传记“现实主义”的时代特征稍明显了些。

5.李长之《李白传》(天津:百花文艺,2010)

这部传记倒是建国前写就,读起来疙瘩会少些。世人“李杜”并举,从个人交往来看,杜甫终生惦记着李白,而对李白而言,杜甫只是他人生的一个过客而已。

6. Marcus Cunliffe. 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上下卷,方杰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中英文对照,心急了些,一口气把中文部分读完了。

7.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北京:人民文学,2008)

上次读了《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文汇,2005),觉着不错,就再买来这册与Li一起看看了。很好的关于母子沟通的书。

大概是母亲写的书吧,其中一些地方我觉着“矫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豪迈之气。比如,P.41:

至于“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容阿姨(记得吗?那个又写诗又画画的蒙古公主)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

开玩笑对Li说,我从小摸过、剥过无数“树的皮”,也踩过、扫过、烧过无数“干而脆的落叶”,但席慕容阿姨就是没办法教我美术。大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至少对男孩子来说,没必要这么一惊一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