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论语》周记:学而1.1

捡回《论语》,落后几周了。

/《论语》周记:总论/

学而1.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被认为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云云——我的意思是,没这么玄乎,精彩的段子其实都在后头。不过,出场早,倒是容易传诵。以前说过,名著的开篇,出名或最出名的机会更多。像这第一篇第一则的“学而时习之”,简直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假装)有文化的人就不适合援引了(一句话总结:“学而”的引用价值,*)。

孔子大概说,学而时时习之,高兴。朋友大老远过来,高兴。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生气——各位看官,是不是读出不连贯的意思来了?前两句都说高兴,最后怎么整出“君子”来了?

这的确影响阅读的节奏。钱穆拍拍脑木瓜,想了个圆场,在其《论语新解》里说: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只要还把《论语》当成对话体,由门人弟子数代而成,就不至于讲出这个圆乎乎的故事了。有些弟兄更能扯,大概说: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这般急于解释,就少君子的从容之风了。金圣叹有几枚“不亦快哉”,倒是可以意会一下孔子前两句的意思: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十年别友,抵暮忽至。开门一揖毕,不及问其船来陆来,并不及命其坐床坐榻,便自疾趋入内,卑辞叩内子:“君岂有斗酒如东坡妇乎?”内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计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

最后“君子”读起来怪怪的,就想想门人弟子,撷取了孔子平日的三句话,其实是可以八杠子打不到一处的。